从40年前大众桑塔纳开启在华传奇,到2年前宣布“在中国,为中国”战略,上海车展对于大众汽车品牌而言,似乎总有着重要意义。而今年的上海车展,大众品牌更是带来,由旗下三大合资品牌打造的三款概念车——ID. AURA、ID. ERA和ID. EVO,宣告开启新一轮产品攻势。
“‘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如今已全面落地,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我们向大家展示的全新概念车型。”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CEO施文韬在接受包括中国经济网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一直是我们全球最重要的市场,并将在未来继续发挥核心作用。我们已经并将持续加大在中国的投入,与本地合资伙伴紧密合作,不断提升本土化技术能力。这些努力不仅是对中国市场的重视,更是大众汽车品牌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
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CEO施文韬
“在中国,为中国”全面落地,开启新一轮产品攻势
作为合资品牌的引领者,大众品牌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决心、效率及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在过去几年间,大众在合肥投建研发中心,携手一汽、上汽、江淮等长期深度合资伙伴,以及小鹏、地平线等新合作伙伴,持续推动本土研发、积极融入中国市场出行生态。
“我们深知,在中国市场无法靠单打独斗取得成功,必须与本地生态系统协作共赢。”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孟侠表示,“在过去三至四年中,我们逐步突破了原有全球技术体系与本地市场之间的适配‘壁垒’。通过深化本地化合作,我们已经能够将技术快速引入并落地于中国市场,并大幅缩短新产品的上市周期。”
按照规划,至2026年,大众汽车将推出11款新能源车型。此次亮相的三款概念车,正是对大众新车型的全面展示。在施文韬看来,三款概念车在设计上很好地体现了大众的设计DNA,并紧贴中国市场需求。同时,多元化的协作模式也让新车型更具全球竞争力。
以ID. ERA概念车为例,其由大众与上汽大众共同完成开发。“这种合作模式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充分利用我们合作伙伴在本土市场的知识、经验和技术积累,并与大众汽车品牌的全球研发力量相结合。通过深度的本土化合作,我们更加贴近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孟侠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ID. ERA是大众品牌的首款增程式概念车。不过,业界当前对于增程式技术究竟是一种过渡技术,还是新能源的重要分支,仍存争议。对此,施文滔指出,从全球市场来看,近年来增程式技术的发展速度虽然不如插电式混动,但也已经进入了正轨,特别是在中国市场。这促使我们针对不同动力系统进行有针对性地技术投入和产品布局。
孟侠也认为,中国市场从一线到五线城市,消费者的需求差异非常大,对于大众而言,应当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驱动方式和动力总成选择。同时,相比于大众在燃油车市场的领先地位,其在增程市场占比近乎于零,这也说明其产品布局和投放力度尚有提升空间。“预计未来6至8年内,增程式技术依然会拥有一席之地,不过这一判断的最终验证权在消费者和市场手中,而非由车企单方面决定。”
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孟侠
坚持“安全第一”不动摇,本土研发助力盈利平衡
或许有人会说,相比于一些头部自主品牌,大众的转型速度依然偏慢。不过很多时候,慢就是快,尤其对于承载着消费者生命安全的汽车产品而言,更是如此。“我们的发展节奏始终以安全为首要前提,大众汽车品牌始终坚持严谨的测试流程,确保系统在各种极端条件下都能稳定运行。”孟侠表示,“为了实现‘安全第一’的目标,任何外部因素都不会动摇我们在安全方面的承诺。”
不可回避的是,尽管大众在燃油车市场的市占率实现了自200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但鉴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大众在华仍面临极大挑战。“去年,我们在中国市场共销售了220万辆汽车,其中燃油车占了大约200万辆。这些数字表明燃油车仍是我们的核心业务,并且表现非常出色。”孟侠说道。
孟侠预计,中国汽车市场今年会有5%的增长,年销量可能达到2400万辆左右。“目前我们在中国市场的整体份额为9.6%,第一季度,我们燃油车的销量达50万辆,这比整体市场增速快了1.5%,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但他也指出,“来自中国市场的利润贡献正在下降,未来的盈利能力需要持续改进。”
在孟侠看来,电动车领域的挑战在于如何降低成本,同时维持产品的价值。诸如电池技术、全栈技术和低成本材料等,都对市场和车型的盈利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如何在成本控制和产品价值之间取得平衡,是大众当前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我们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在电动车领域找到盈利的路径,并确保整体业务的可持续性。”
不过,当前大众所具有的本土化研发能力,正持续提升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实力,并为未来盈利能力的改善提供保障。“我们在中国拥有3000名工程师,加上合资企业的研发力量,总共有超过8000名工程人员参与产品开发。”
同时,孟侠强调,大众汽车始终认为“价值先于销量”,“最终的竞争应该体现在产品的质量和价值上,而不是单纯的价格,我们希望尽量避免卷入价格战。未来,我们将在平台开发、研发创新等方面进一步投入,确保业务的稳步发展,实现长期的利润增长,稳扎稳打、坚定不移。”
“总结来说,我们处在一个非常有利的发展阶段,通过与中国合作伙伴的协作,推动本地研发和生产布局,未来十年我们将继续保持这种合作模式,为中国市场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智能电动化产品。”孟侠说道。(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涛)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