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宁公开打假,为何总有人热衷于“造神”?

内容摘要日前,面对一份网络流传的虚假简历,中国科学院院士、知名科学家颜宁公开发帖辟谣:“一份不知道谁(缺乏常识)造出来的真真假假的简历,从前年就开始流传,哪怕也许出于好心,也是不对的,已被我投诉(删)掉了,不知道为啥现在又被翻出来。”这份简历中多有

日前,面对一份网络流传的虚假简历,中国科学院院士、知名科学家颜宁公开发帖辟谣:“一份不知道谁(缺乏常识)造出来的真真假假的简历,从前年就开始流传,哪怕也许出于好心,也是不对的,已被我投诉(删)掉了,不知道为啥现在又被翻出来。”

这份简历中多有对颜宁经历的虚构、成果的拔高,甚至在标题中赫然称其为“学神之神”。

颜宁之所以说炮制、传播这份假简历者“也许出于好心”,是因为这份简历不仅没有贬低、抹黑她的意思,而且包装精致、冠以盛誉、多有拔高,处处体现的是夸奖和赞美。

问题是,即便是夸奖也需要尊重事实,即便是赞美也得恰如其分,不能为了夸奖和赞美而罔顾事实、胡编乱造。颜宁之所以郑重地进行辟谣,显然是不愿领受那份胡乱拔高的“好意”。

?

这让笔者想到2023年冬天拜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油菜遗传育种学家傅廷栋先生的经历。有人为了凸显傅老在人才培养上的贡献,在文章中说他培养了500多名博士,傅老非常介怀。

他对笔者直言:“怎么可能呢?夸大其词,不真实,不要信!”再联想到此前被架上“神坛”的北大教师韦东奕。他不也是因为被一些人炮制出拒绝美国名校、一夜解开博士难题、捐款上千万等“传奇故事”而站出来辟谣的吗?

虚妄的拔高、夸大和编排,对科学家本人造成的是困扰,对公众造成的是误导,给社会注入的是浮躁的风气,对此我们应当警惕。

夸大其词的信息不断出现,究其成因,有的是一些人工作作风不扎实、没搞清情况使然;有的是道听途说、未经核实就急于发布;有的则是故意“虚构故事”,其本质是对知名科学家的一种过度消费——一种打着崇尚科学的幌子,炮制“完美人设”、混淆公众视听,实现自身牟利意图的精心设计。

其实,早在2019年颜宁就曾打假某账号,揭露了它用虚假的颜宁个人信息,包装成学术励志故事、爱情传奇桥段,最后引流至论文代写灰色产业的伎俩。

说到底,一些人炮制传奇故事,把知名科学家进行“神化”,迎合的是“粉丝”猎奇的心理,谋求的是所谓的“流量经济”。这些人并非真的欣赏科学家,而是需要一个消费对象而已。

?

颜宁主动站出来打假的显著意义在于,面对他人送上门的夸大之语、溢美之词,她保持了一个科学家应有的冷静和清醒,并且积极地与之斗争。“颜宁打假”打的看似是违背常识、充满传奇的虚假简历,实则是社交平台上乃至社会上那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造神冲动”。

这种打假不只是科学家个人的事情,而是制度层面需要去观照的问题——对于那种明显带有功利色彩,主观上以讹传讹的单位和个人,网络平台应该尽到监管和规范之责;相关部门应依法采取措施,让违法行为受到应有的惩治;有关机构则应建立一套反应灵敏、行之有效的“学术打假联合机制”,防止虚假信息肆意流传,被公众信以为真。

从更宽广的视野去审视,对“知名人物”“成功人士”简历或经历的夸大、拔高,难道仅仅止于科学界吗?在教育界、文学界、艺术界、经济领域,乃至政府机构中,有没有类似的问题?

面对溢美之词、拔高之语、浮夸之言,局中人是保持拒被架上“神坛”的清醒,以及敢于站出来打假的决绝,还是半推半就甚至不推而就,乐在其中、乐享其利,展现的既是个人品格操守的高低,也一定程度作用于社会风气的形成。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