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地整地
露天栽培天麻时,应选择有机质丰富、质地疏松、排水良好且保水力强的山间荒地或林间空地,坡度以小于25度为宜。土壤以沙质壤土和腐殖质土为佳。整地时间,北方在4月上旬至6月上旬,南方在3月上旬至5月中旬。整地时需清除草皮、树根和石块,然后按50-80厘米的间距挖宽40-50厘米、长60-80厘米的培养坑,深度为15-60厘米不等。也可以选择平地培土的方式进行栽培。
2、种植方法
(1)培养蜜环菌
培菌材料:可选用橡树、桦树、枫树、榆树、栗树、杨树、榛树等。直径2-3厘米以下的称为菌枝材,直径3厘米以上的称为菌棒材。菌枝材多截成5-15厘米长的小段,菌棒材截成20-30厘米或45-60厘米长的木段。截段后的菌材,应在皮部每隔3-5厘米砍3-4排鱼鳞口,稍加晾晒后即可用于接菌培养。
培菌时间:6-8月均可进行,此时降水充足,湿度较高,有利于蜜环菌的繁殖,能保证秋栽天麻的使用。
培育菌种:通过人工方法培育好菌棒和菌枝,以供育菌使用。栽过天麻的旧菌材,虽已腐烂,但其上蜜环菌还很发达,也可用作培育菌材和菌枝的菌种。以菌枝作育菌为好,因菌枝幼嫩,蜜环菌繁殖快,培育时间短,容易控制杂菌,并能用作培育菌材和菌床,特别是在菌材不足的情况下,可用作伴栽天麻。一般菌材在每年4-8月进行培育,其方法如下:
坑培法:适用于低山区较干燥的地方。坑深30-50厘米,宽45-60厘米。将挖好的坑底铺一层备好的新鲜木棒,用土填好空隙,第2层放菌种(菌棒、菌枝、野生菌种等),如菌种不足,可每隔两根新鲜木棒放一根菌材,上面放一层新鲜木棒,再盖土10厘米,与地面平。
半坑培法:适用于气温较低、湿度较大的中山区。坑深20-30厘米,宽45-60厘米,培放菌材可高出地面35厘米左右。在地上部分摆放菌材时,上下两层应纵横交错,以免散堆。
池培法:用片石或砖砌成深1米的池子,底部填一些沙土,放一层新材,加一层菌材(或旧菌材),盖一层沙土。此方法堆放好后,加大湿度,在20-25℃条件下,40-60天即可培育出菌材。
培育菌床:这是一种新的培菌方法,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选择林间空地,伴生植物多,遮阴条件好,有蜜环菌的地方。一般菌床深40厘米,宽50厘米,长60厘米。床底土要挖松整平,铺一层干树叶,其上顺摆5根菌棒材,间距6-9厘米,每隔10厘米呈八字形摆放菌枝(菌种),用细土填空至平后,覆土5-6厘米,再加铺一层干树叶。挖菌床时,坑与坑间留出1米距离,以便在栽培时取出上层菌棒,再加放5根新菌棒,便可栽一窝,以充分利用苗床。
(2)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是利用小天麻作为种麻进行繁殖,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采用这种方法。栽培日期一般为冬栽11月,春栽3 - 4月,以冬栽为好。种麻选择白麻和米麻为佳,每个重量5-10克最佳。选择无病斑、无创伤、无冻害、无腐烂、体形呈纺锤形、芽眼明显的作种麻。有的也用箭麻作种麻,但要去掉顶芽。种栽用量要根据种麻的大小和一窝菌材数量而定,一般每窝用9-10根菌材的,一根菌材放种麻5-6个,重量50-60克,每窝下种量500克左右为宜。目前在大面积生产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菌材伴栽法:挖40厘米的深坑,将培育好的菌棒放在坑底,间距5厘米。每根菌棒并行摆上种麻,菌棒的两端也放种麻,种麻要紧靠菌棒。米麻撒播在菌棒两侧。栽完一层,填土3-5厘米,以不见底层菌材为宜。再用上述方法栽种第2层,最后盖土10-15厘米,略为高出地面。
菌材加新棒栽培法:一般用10根菌棒,底层放5根培育好的菌棒,再间隔放入未培菌的5根新材。种麻放在培育好的菌材两侧,按菌材伴栽法进行栽种。
菌床栽培法:栽培时挖开培育好的菌床,取出上层5根菌材,下层的不动,按菌材伴栽法栽入种麻,填土3-5厘米。再用上层5根菌材栽种第2层,然后盖土10-15厘米。这种方法接菌率高,成活快,产量高。也可把培育好的菌床栽时扒开,取出5根菌材,加入5根新材,重新栽一窝。再用取出的5根菌材,加5根新材,另栽一窝。
作畦栽培法:在山区林间或林缘坡地作畦,两畦间留30厘米的作业道。挖松畦底土壤,以利渗水。菌材平放,间隔5 - 6厘米,边摆边加腐殖质土,按菌床栽培法栽种,可栽一至两层。
箱栽法:采用箱栽法不受场地和土质的限制,可以充分利用闲散空地、庭院和室内等条件。这种方法既易于控制温度和湿度,又省工省料,方法简便。培养箱的大小要求不严格,一般长60厘米、宽45厘米、高30厘米即可。通常栽培土多用阔叶树锯末、细沙和腐殖土混合配成,比例为1:1:1。但锯末不得太多,否则易发酵增温而使天麻和蜜环菌受害。一般每箱用4-6根菌材,栽种麻250克。北方冬季可将箱移入室内,春暖后再移放室外;南方夏季则应移搬到室内,并要适当洒水,保持适当的温度、湿度。
(3)种子繁殖
天麻的种子细小,一般在芒种以后抽薹,夏至前后开花,花谢结果,每株有绿豆大小的果实(麻桃)20-30个。此时应用稀纱布把麻桃包好,让它继续生长成熟,既能吸收阳光、水分,又能避免大风吹去桃内米子。麻桃呈现淡黑色时,米子已长老了,即连秆摘回(注意勿令种子落出),晒干作种。选择有野生天麻的(有蜜环菌)地方挖穴播种。
3、栽培管理
天麻栽培后,在生育期内不进行中耕、施肥、除草。一般冬季要盖一层落叶防止冻害,春季将覆盖的树叶除去,以增加地温。雨季要在窝子上部开一“人”字形小沟,以利于排水,防止雨水流进窝内。天旱时要适当浇水,解除干旱,并要注意防止人畜践踏,以免造成损失。
4、病虫害防治
(1)病害
真菌病:已知有真菌、黄霉、白霉和绿霉等,通称杂菌病。一般多在温度高、湿度大,透气不良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对菌材和天麻均发生危害。防治方法:要经常进行检查,在菌材上发现真菌后,可取出晒1-2天,然后用刀刮掉寄生真菌处痕迹,对危害严重的菌材应烧毁,以防传染。
腐烂病:俗称烂窝病,是生理病害。夏季温度高,天麻受生理性干旱,中心组织腐烂,成白浆状,有一种特异的臭味。防治方法:目前病因不详,主要方法是发现病株后,及时清除。
水浸病:天麻生育期最怕水浸,一般水浸12-24小时天麻即腐烂,有臭鸡蛋味。防治方法:选择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栽培;降雨后要及时进行检查,发现积水,立即排除;森林郁闭度过大时,可进行疏枝,增加光照。
锈腐病:浸染天麻块茎,初为铁锈色斑点,逐渐蔓延,严重时整个块茎全部坏死。防治方法:一般是选择通气性良好的沙质壤土栽培,覆土时防止带有染菌的枯枝落叶;注意选用无病无伤种栽。
(2)虫害
天牛幼虫:为害天麻。防治方法:一般用毒饵、毒土诱杀。
蝼蛄成虫或若虫:为害天麻。防治方法:用砒霜和炒香麦麸配成毒饵,傍晚撒于天麻窝表面诱杀。
介壳虫:一般由菌棒携带,为害天麻块茎。防治方法:发现菌棒上有介壳虫时,可将菌棒烧毁;发现箭麻、白麻或米麻体表上有虫害,可及时加工成商品,不作种用。
蚜虫:主要为害天麻花薹和花朵。防治方法:喷1000倍液氧化乐果防治。
白蚁:主要为害菌棒,对天麻生产影响很大。防治方法:多采用挖新窝和药物防治。
5、收获与加工
冬栽天麻第2年冬或第3年春采挖;春栽天麻当年冬季或第2年春收获。春季收获称“春麻”。天麻初冬进入休眠期后,或者早春没萌动前,营养积累充足,此时收获最好,称“冬麻”。一般多在每年10-11月间收获,收、种结合,边收边栽,产量高、质量好。收回以后,要及时加工,以防腐烂。首先根据天麻大小,一般重量在90克以上为一等,45-85克为二等,45克以下和碰伤挖断的为三等。然后洗去泥沙擦去外皮,做到随洗随加工,以保证药效。将天麻分批蒸或煮至断面无白心为度,用明矾水浸洗,取出,晾晒至八九成干,用硫黄熏后,再晒或炕至全干即可。
以上是天麻种植的详细技术与管理要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大家在种植天麻的过程中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提问。
关于天麻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的精彩图文、热门评论,您可能对惠农网以下推荐的内容感兴趣,欢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