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香港门店再曝食安风波,股价不跌反涨|大鱼财经

内容摘要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040090)6月11日,蜜雪集团(2097.HK)再次被卷入食品安全的漩涡。但与舆论的担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股价在短暂波动后依旧坚挺。时隔三个月再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040090)


6月11日,蜜雪集团(2097.HK)再次被卷入食品安全的漩涡。但与舆论的担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股价在短暂波动后依旧坚挺。

时隔三个月再曝食品安全问题,香港门店菌落超标

据香港特区政府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物安全中心于6月9日通报,蜜雪冰城位于沙田好运中心的一家门店,其冰冻甜点样本被检出大肠菌群含量及总含菌量双双超出香港法例上限。检测结果显示,样本的大肠菌群含量为每克170个(法定上限为100个),总含菌量为每克75000个(法定上限为50000个)。

目前,涉事门店已按官方指示停售并弃置相关产品。香港食安中心表示,如有足够证据,将提出检控,违例者最高可被处以一万港元罚款及监禁三个月。

值得注意的是,这距离上一次引发广泛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仅仅过去了不到三个月。今年3月中旬,蜜雪冰城内地一家门店曾被曝出使用隔夜柠檬片、卫生环境堪忧等问题,一度将其推上风口浪尖。

股价“免疫”背后,市场押注商业模式胜于品控?

接二连三的食安问题似乎并未动摇资本市场的信心。

数据显示,在香港食安中心公布消息后,截至6月11日收盘,蜜雪集团股价小幅收涨,报534港元,涨幅为0.66%,表现出强大的市场韧性。这与今年3月“柠檬片事件”后的市场反应如出一辙,当时其股价在短暂调整后便重拾升势。

市场为何屡次对蜜雪冰城的食安问题投出“信任票”?综合分析来看,其背后是独特的品牌定位和投资者预期在共同作用。

一方面,极致性价比构建了强大的“心理护城河”。

通过均价低于10元的产品,满足了庞大下沉市场的“情绪价值”。在这种“它不嫌我穷,我为它说话”的默契中,消费者对个别门店的食安问题表现出惊人的宽容度。

另一方面,投资者更看重其商业模式的扩张性和盈利能力。蜜雪冰城凭借其强大的自建供应链压低成本,并通过加盟模式快速扩张,全球门店已突破4.6万家。投资者或许认为,个别加盟店的运营瑕疵是庞大体系下的可控风险,难以撼动其高增长性的商业根基。

市场当下的宽容,并不能掩盖蜜雪冰城自身承诺与现实运营之间的差距。蜜雪集团在4月份发布的ESG报告中,曾高调宣称构建“从田间到舌尖”的全链路品控体系。然而,从3月的隔夜柠檬到6月的菌落超标,这些承诺在现实面前显得格外脆弱。

食品安全是餐饮行业的生命线。虽然“低价”目前是蜜雪冰城的“免死金牌”,但这张牌能用多久,取决于企业对品控底线的敬畏之心。消费者的信任和监管的耐心都是有限的。如果加盟体系的扩张速度持续超越品控管理的跟进速度,频发的食安问题迟早会从“运营瑕疵”演变为侵蚀品牌根基的“核心风险”。

蜜雪冰城的长线价值,将取决于这场“扩张”与“品控”的赛跑。对投资者而言,未来的关注点或许应该从单纯的开店速度,更多地转向其管理体系能否真正支撑起庞大的商业版图,实现“万店如一”的品质承诺。

记者:杜林 编辑:刘梅梅 校对:刘恬

(责任编辑:蔡情)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收藏 打赏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