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印度以国家安全为由对来自邻国的投资进行了严格审查。事实上,这一政策几乎是专门针对中国打造的。
而已在印度扎根的中国企业也遭遇了诸多难题:例如,小米在印度的资产曾因“外汇违规”被冻结,金额高达48亿人民币;Vivo印度公司则被要求至少51%的股份由本土企业持有,其他企业如华为、OPPO也未能逃脱突击检查和罚款。
数据显示,中国对印度的出口额在过去几年仍保持稳定增长,2023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1362.2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75.4%。其中中国对印度出口1176.8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近100%;中国自印度进口183.4亿美元,较2020年下降3.5%。
面对这种局面,印度在近期发布的经济调查报告中提出“建议放宽对中国投资的审查”,特别是在动力电池、先进制造业和电动汽车等领域。
然而,放宽审查并非全面开放,像手机制造业等领域依然被拒之门外,显示印度对中资企业的态度仍保留一定战略性防范。
比如允许中企进入的行业仅限于动力电池和电动汽车,而手机制造业等领域则因技术已转移完成,被认为无需继续依赖中资。
印度希望通过吸引中资实现经济转型,但过去几年中资企业在印度市场的遭遇却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两国经济合作的未来。
政策的不稳定和营商环境的特殊性让很多中国企业产生了“创伤后遗症”,这是否会影响未来的投资信心值得探讨。
0 条